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J9九游会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J9九游会Summary 文献评述——体育如何赋权女性

2024-07-22 08:07:4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J9九游会Summary 文献评述——体育如何赋权女性促进性别平等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之一,体育是促进性别平等、助力女性发展的重要媒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育界与学界兴起了关于体育赋权女性的实践与讨论。本文以“体育如何赋权女性”为切入点,讨论了女性体育参与和体育赋权女性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实践层面上国际组织、国家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多方的实际努力,探讨体育赋权女性后对参与者、社会和体育本身的意义。

  长久以来,体育活动一直都被认为是男人的领域(熊欢,2010),运动场为男性提供了一个探索身份认同、男性气质与身体认知的场所(杨雪,2020)。从世界范围来看, 20世纪70年代以前,女性对于体育参与的无论是在广度、深度还是强度上都处于绝对的弱势。以奥运会为例,首届比赛中并没有出现女性的身影。女性运动员从1900年开始进入到奥运会比赛中,但最初可参与的比赛数目极其受限,一些重竞技体育项目一度不允许女性参与,譬如,直到2012年女子拳击才出现在奥运项目中。这之后,奥运会才在大项层面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但奥运会参与人数上的性别平等尚未实现。根据国际奥委会的统计,1900年女性首次参与奥运会时,人数仅占2%;到1996年,奥运会女性运动员的人数达到了34%;近几年奥运会中女运动员的占比不断攀升,但直到2024年,奥运会才有望实现运动员的性别平等——男性和女性运动员各占50%。

  受历史文化的影响(Gregg & Gregg, 2017),在大型国际赛事以外,女性在职业体育和群众体育中的参与也低于男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国家开始重视体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以体育赋权女性被政策制定者与公众所共同关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体育作为促进女性发展的媒介,有了许多里程碑式事件。1981年,Flor Isava-Fonseca和 Finnish Pirjo Häggman成为国际奥委会的首两位女成员;1990年,Flor Isava-Fonseca成为进入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的首位女性。1995年,国际奥委会女性与体育工作小组(IOC Women & Sport Working Group)成立;1996年,助力女性发展成为国际奥委会的使命之一并被写入奥林匹克宪章。2004年国际奥委会女性与体育工作小组加入国际奥委会官方委员会。2014年国际奥委会委员会女主席占比超过20%,该比重在2019年超过30%。2020年,国际奥委会加入联合国妇女署运动促进世代平等倡议(Sport for Generation Equality Initiative)。

  赋权于女性与提高女性获得发展要素的能力密切相关,尤其关注健康、教育、赚钱机会、权利和参与等层面的能力发展(Duflo, 2012)。体育被视作推进性别平等、为女性赋权的一个重要平台(IOC, 2023)。

  国际奥委会将“鼓励并支持各级别、各系统的女性参与体育活动,以实现男女平等的原则”写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本文所说的体育赋权女性指的是通过体育活动使女性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同时唤醒女性对自我身体与权益的关注;从社会文化层面,还可以改变刻板印象中女性身体柔弱、消极的形象, 挣脱文化对女性的束缚(熊欢,2014)。

  相较于男性与运动场的天然契合,女性参与运动时进入到了一个充满异性气质要求的场域,即使比赛规则保证了男女平等,但这种男女平等是服从于传统男性气质的,是在同等竞技精神要求下的性别平等。由此我们可以提问,在运动环境下的女性,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是否会呈现出某些不同?

  国内外的学者就体育参与中女性的独特实践体验进行了探究J9九游会,并讨论体育赋权女性的问题,为我们从不同层面思考体育对女性的赋权提供了抓手。

  体育能帮助女性实现身体上的赋权。实验室研究表明,竞技性体育活动参与能提高人的自尊程度,而女性的自尊提升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并且参与高强度体育的女性远强于不参与高强度体育活动的女性,而这一点在男性群体中并不显著。他们认为这能证明那些具有“男性气质”特质的女性自尊程度更高(Findlay,2009),这也侧面暗示女性相较男性更能从参与高强度体育活动中获益。此外,熊欢(2020)通过研究大众健身发现,运动健身作为一项突出的改变女性身体形象的身体实践活动可以成为女性身体重塑的手段,并且成为解构二元性别气质的场所。该研究表明,运动实践中的身体体验可促使女性健身者对身体的关注从客体转向主体,并使部分女性不断反思以往的性别经验,重新定义运动对自我的意义,使性别二元结构在个体层面产生松动。

  但在社会生活中,体育赋权女性的效用究竟几何,学界却始终没有形成令人信服的定论。国外学者发现,部分女性坚持掌握自身运动经历的同时,也有意识地颠覆男权思想和行为(Birrell &Richter, 1987; Nauright & Broomhall, 1994)。Theberge(1987)拓展了Hartsock(1981)在女性主义与运动权力研究中的权力(power)概念,将其从力量与支配延伸到活力与创造。该研究从理论上畅想了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女性建立女性组织、促进女性发展的可能性。但实证研究对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Blinde(1994)等人发现,运动参与可以提升大动员对体育中性别不平等的感知,并且挑战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然而,Krane(2001)的研究指出体育场景并不能提升参与者女性主义问题意识,也不能鼓励他们积极支持女性议题。虽然体育是性别差异自然化的场所,但也是传统性别二元结构遭遇挑战与断裂的场所,造成了性别角色扮演的固化根基的松动(杨雪,2020:76),但是这种松动能多大程度上影响既有的社会秩序,仍有待研究。不过,关于利用体育赋权女性的社会实践正在火热进行着。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宪章》1.3条提出“必须为所有人提供包容、适宜和安全的机会来参与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妇女和女童、老年人、残疾人和土著人口”。第11.1条写明“体育运动促进发展与和平举措应旨在消除贫困,同时促进、、安全、和平与非暴力文化、对话和解决冲突、宽容和不歧视、社会包容、性别平等、法治、可持续性、环境意识、健康、教育和民间社会的作用”。突出了对女性体育参与的重视与对体育促进性别平等作用的肯定。教科文组织的体育与运动项目(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rogrammes)从“落实不同年龄段女性参与各级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权利”、“保护参与体育的女性免受骚扰、不当行为和”、“利用体育来促进性别平等,增强女孩和妇女的能力”三个方面。

  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妇女署也联合开展了“体育连通性别平等”项目(Gender Equality Through Sport Bridging Project),该项目以体育为工具,旨在促进性别平等和防止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

  美国1972年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al Amendments of 1972)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女性的运动参与(Gregg & Gregg, 2017)。该法案从“整体性别平等”、“福利、待遇和机会平等”、“照顾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三个方面全面保障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确保男女学生能同等参与各水平的运动项目。

  蚂蚁公益基金自2019年起开展了“追风计划-乡村校园女足扶持”项目(简称“追风校园”)。活动旨在通过资助乡村校园女足队伍为其提供足球发展基金和体育培训资源支持,以赋能校园女足建设,帮助乡村女孩通过足球收获自信、历练人格,获得多元发展机会。第一阶段计划在五年内资助100支乡村校园女足队伍,截至目前,“追风计划-乡村校园女足扶持”项目已支持全国 70 所乡村校园女足球队。

  “She is Heard”是阿迪达斯2019年开展的第一个体育领域的新闻平权运动。阿迪达斯在纽约大学新闻学院的协助下,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全女性记者体育新闻团队,来专门报道全球女性运动员的故事。这一举措旨在打破女运动员报道少、且仅有的报道多为男性记者的困境。

  耐克于2019年启动了“撒开脚丫”(Boundless Girls)项目,这是耐克在国内首个通过体育运动赋能女孩的公益项目。耐克和运动员们积极与小学合作,帮助女孩们开启运动之旅,以助力她们在成长的早期阶段通过运动释放潜能,从容面对困难,勇敢地展现自我。

  近年来,安踏重点布局女性市场,从女性消费者的运动需求出发 ,通过安踏 “美力实验室”女子运动科技平台,提出「专为女子运动之美而设计」的理念。 2017年 安踏在 上市十周年之际,重点发力女性市场,树立了全新的女子品牌概念 ,联手众多代言人与知名女性运动员不断激荡女性的内心,引导女性敢于打破现状并摆脱世俗偏见; 并通过打造专属于女性的健身课程,鼓励女性在运动中释放本然天性,遇见未见的自己 。 2 021 年,安踏携手品牌代言人、自由式滑雪世界冠军谷爱凌,发布针对女性市场的全新主题「因动而美」 , 并启动 年度系列女子推广活动。

  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依据中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遵循《国际奥委会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目标(2021—2024)》的基本原则,以筹办和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发布了《促进性别平等承诺》。北京冬奥组委在平等参赛和平等公正的宣传、为所有运动员和参赛者提供安全的体育运动环境、促进领导岗位和工作人员的性别平等、促进工作岗位的平等权益等四方面做出了承诺。

  2022年,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联合冠军基金在北京举办以“体育让女性更强大”为主题的“体育与性别平等”论坛,为体育界、学术界、媒体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体育与性别平等之间的交叉赋能、相互促进,为促进妇女全面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提供了交流平台。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女性们能从中习得如何开展团队工作以及如何提升心理韧性。在体育过程中,女性们还能搭建新的社会关系,并能避开家庭或社区中的暴力行为。体育帮助女性们理解她们的身体、增强自信,使她们敢于发声。这样的运动干预对青春期的女孩来说尤为有效,能帮助她们打破有关女性气质的性别刻板印象(Mlambo-Ngcuka, 2019)。

  利用体育为女性赋权可以帮助解决更广范围内的性别不平等问题。首先,体育活动自身的性别不平等情况反映了生活中的性别不平等,如男女同工不同酬、性别暴力、投资不足以及负面的陈规与社会规范等。对女性体育的整体投资能够改善女孩的运动机会,提升女子体育的地位,并为社会带来更广泛的利益,例如民众整体体质的增强、体育消费收入的提升。体育界在此类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有助于推动社会层面的变革。除了女性之外,男性也能从此类活动中获益。开展对妇女和儿童友好的体育场活动,对针对妇女和女童的各种歧视采取零容忍态度有助于改变业已过时 室 男子气概,为男性提供更舒适的体育参与体验(Mlambo-Ngcuka, 2019)。

  女子体育活动的大量涌现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涵。女性参与为各类体育活动的表达提供了新的解释方式,给体育发展带来活力。例如,在女足现场,没有男足比赛时常见的不文明举动与嘘声,观众得以在舒适的环境验纯粹由竞技带来的快乐。同时,女性观众的加入也为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比赛自身有潜力借此实现规则、文化上的突破。此外,优秀女运动员更能激发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Midgley et al., 2021),女性的参与也能为体育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体育促进女性赋权的成果初现,女子体育的发展仍在进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型体育赛事和学校体育活动正逐渐实现人数上的男女平等,但社会既有的性别文化差异和薪酬上的男女不平等仍然阻碍着女性的体育参与,体育参与也尚未更直接地促进影响范围更广的性别平等社会运动。更多的实践者应该更多从组织和政策层面考虑如何通过体育参与助力实现女性赋能。

  理论研究上,被运动影响的性别气质可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尚未被进一步研究。正如马奎尔(2012:85)提出的那样,体育社会学尚未充分认识到拓展女性主义工作的重要性。如何理解体育通过肌肉代表的象征性力量控制女性的方式,理解女性化的社会结构,挑战女性为弱势群体的观点等问题,全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约瑟夫·马奎尔, 凯文·扬. 理论诠释:体育与社会[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2]熊欢.“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J].体育科学,2014,34(04):11-17.

href=""

搜索